-
【长沙招商】链上麓谷聚势未来 长沙高新区京企对接成果丰硕
长沙高新区在北京成功举办移动互联网及应用软件、5G应用产业专场招商推介会,以“链上麓谷·湘聚未来”为主题,与多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意向引资规模近百亿元。此次活动聚焦产业链协同与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化了长沙高新区与京津冀地区产业资源的深度对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精准锚定产业赛道深化京湘协同发展 长沙高新区围绕移动互联网、5G应用等核心产业,面向北京企业开展定向推介。参会企业涵盖中国软件、华大九天等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双方就技术研发、生态共建等达成多项共识。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其产业资源与长沙高新区“三智一芯”战略布局高度契合,此前已有京东方艺云、光环新网等30余家京企落户长沙高新区,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形成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 二、“招大引强”成效显著头部企业加速布局 长沙高新区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重点对接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此次签约企业中,多家企业计划将区域总部或创新中心落户麓谷,并联动上下游生态伙伴。例如,某电子科技集团副总裁表示,企业总部迁入后,将推动近千家生态链合作伙伴与长沙高新区协同发展。长沙高新区通过“一事一议”“专班服务”等机制,确保项目快速落地,近两年落地项目中,超50%为高新技术企业或行业百强。 三、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 长沙高新区通过政策赋能与平台搭建,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公开报道显示,该区推出“麓谷人才计划”、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并建成覆盖企业初创至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某软件企业负责人透露,从接触洽谈到总部搬迁仅用半年,得益于长沙高新区的高效审批与配套保障。此外,该区还通过“以商招商”模式,引导已落户企业推荐关联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良性循环。 四、聚焦科创高地建设赋能区域发展升级 长沙高新区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峰为目标,持续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此次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与湖南省“强省会”战略中“数字赋能”要求紧密呼应。数据显示,长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研发投入强度达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该区将进一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的跨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此次招商活动是长沙高新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的又一实践,通过精准对接京企资源,不仅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增量,也为中部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合作范式。随着项目陆续落地,长沙高新区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5-07-27
-
【长沙招商】望城经开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崛起铸就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长沙市望城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家级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引擎,近年来吸引大批优质项目落地,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一、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千亿级园区实现新突破 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数据显示,园区工业产值同比增长显著,其中智能终端、食品医药、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贡献突出。中粮可口可乐华中生产基地、证通电子智慧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 二、重大项目牵引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近三年间,望城区累计引进超百个制造业项目,涵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两个百亿级项目和七个五十亿级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区域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以旺旺乳饮自动化生产线为例,项目投产后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恒飞电缆特种线缆生产基地的建成,则填补了中南地区相关技术空白。 三、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望城区实施“智造强区”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保持两位数,建成多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加速成型,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培育模式。 四、营商环境优化激活投资“强磁场” 望城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通过建立“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清单,实现从签约到投产的平均周期缩短40%。配套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在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连续多年位列营商环境评价前列。 当前,望城区正围绕国家级经开区定位,加速构建“3+3”现代产业体系。随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持续壮大,这片热土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未来,更多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将在此汇聚,进一步释放产业升级的澎湃动力。
2025-07-27
-
【长沙招商】长沙望城区政企共建体育产业生态圈 打造城市运动新地标
长沙市望城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重大体育产业项目,与本土企业合作投资3.5亿元建设五环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该项目将整合场馆运营、商业服务与全民健身功能,构建多业态融合的体育生态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健康生活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一、政企协同推进体育产业升级 2023年8月上旬,长沙市望城区政府与湖南五环体育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位于斑马湖片区的综合性体育产业项目。该基地占地约88亩,规划建设体育中心与五环大厦两大主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体育+”多元发展路径。合作方望城区城投集团将参与投资建设,确保项目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 二、全产业链布局满足多元需求 项目设计打破传统场馆单一功能模式,引入赛事运营、健身培训、文体表演等业态,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形成闭环生态。建成后拟与国内头部体育企业合作,提供差异化服务:体育中心侧重群众性活动与专业赛事承办;五环大厦则聚焦体育企业孵化、行业会展等商务功能。这种配置既能服务周边居民日常锻炼需求,也可承接区域性大型活动。 三、区位优势激活片区发展潜力 基地选址雷锋大道与雷锋东路交汇处,交通网络辐射长沙市主城区及周边城镇。分析指出,该片区此前缺乏大型体育设施,项目的落地将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同时带动斑马湖区域商业、地产价值提升。望城区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此次投资进一步强化了文体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支柱地位。 四、标准化建设引领行业创新 项目严格参照国家体育场馆建设标准,注重无障碍设施与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公开资料显示,其运营模式参考了国内成功案例,通过分时租赁、会员服务等提高场馆利用率。相关部门表示,未来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效益最大化,为湖南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
2025-07-27
-
【长沙招商】长沙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政策体系解析
长沙市为加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式出台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的"1+7"政策体系,重点围绕招商引资、外贸提质、跨境合作等领域推出三年行动计划。该政策体系明确通过七大专项行动,力争实现外贸规模跨越式增长,推动长沙在中西部城市开放格局中形成竞争优势。 一、政策体系框架与战略定位 长沙市发布的"1+7"政策组合中,《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总纲文件,配套7个专项实施方案形成完整闭环。该体系立足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战略,以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基础,着力破解内陆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突出制度型开放特征,在投资贸易便利化、跨境服务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突破性举措。 二、核心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 政策设定三年期量化指标,重点提升外贸依存度和规模能级。实施路径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构建"四位一体"外贸促进平台,整合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载体功能;二是建立"三创新"机制,在通关模式、结汇结算、信用保险等领域先行先试;三是强化政策、人才、资金三维保障体系,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七大专项行动重点任务 (一)外贸高质量发展行动聚焦主体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和中小企业孵化工程,提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优质项目引进行动创新产业链招商模式,建立重点外资项目库,完善从签约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机制。 (三)高质量走出去行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海外运营中心,建立"抱团出海"产业联盟。 (四)扩大利用外资行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推动QFLP试点落地,提升现代服务业外资占比。 (五)跨境电商发展行动完善海外仓全球布局,培育不少于5个亿元级跨境电商企业。 (六)服务贸易创新行动重点发展数字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七)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四、政策实施保障机制 长沙市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季度督查评估制度。配套出台的专项方案均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重点指标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体系。政策特别强调风险防控,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响应机制,完善对外投资合规管理体系。通过政策协同发力,长沙正加速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型。
2025-07-27
-
长沙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助力高质量发展
长沙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稳定增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投资2480.6亿元,其中22条产业链项目投资占比突出,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产业链建设成效突出 长沙市围绕2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先进储能材料等产业产值大幅增长,部分产业链增幅超过30%。伟创力一期、杉杉能源正极材料、日写触控传感器等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中联智慧产业城、蓝思科技黄花基地等百亿级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二、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长沙市成功引进腾讯、京东无人车总部、航天科技、德国大陆等一批战略投资项目,新签约投资2亿元以上项目178个。通过精准招商和优化营商环境,长沙市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落户,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智能制造引领发展 长沙市以智能制造为统领,加快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制造业(含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占比稳步提升,智能制造领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未来目标明确 长沙市将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争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45%,制造业投资占比达到35%。通过持续优化产业链布局,长沙市将进一步巩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07-27
-
【长沙招商】长沙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孵化 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长沙市长沙高新区在招商引资策略驱动下,通过柳枝行动这一创新孵化平台,成功孵化了42家估值超十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业生态。该行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提供财政扶持与多元化服务,吸引了大量初创项目,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创新引擎,为长沙市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一、柳枝行动的背景与设立初衷源于2015年,由长沙高新区发起,联合湖南省、长沙市等多级政府共同出资,旨在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和扶持移动互联网初创企业。该政策以专项财政支持为核心,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20万元无负担资金,帮助它们渡过初创期,缓解融资难题。这不仅是长沙市推动科技产业升级的具体举措,更响应了国家关于培育创新创业企业的号召,营造了优渥的营商环境。同时,柳枝行动建立了完善的筛选机制,累计评估超4900个项目,确保资源的精准投放,有效避免了无效投入,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实效性。 二、核心运作模式采用“孵化+投资”的双轨机制,针对不同阶段企业需求定制服务。在孵化方面,依托“柳枝行动众创空间”和线上平台,为所有申报项目提供标准化创业服务,如财税法培训、场地支持、组织行业活动等,解决初创企业的共性挑战;投资方面,通过自主投资、联合投资或推荐投资等灵活方式,协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这一体系覆盖了种子期、初创期及成长期,满足了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降低了创业风险。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企业存活率,如机械之家、莫之比智能等行业代表企业成功实现商业化,形成可复制的成功路径。 三、孵化成就突出体现在企业梯队成长与价值提升上。截至行动开展初期,已有12个项目达成千万级别融资、40余个项目年营收突破千万元,42家企业迅速成长为“独角兽”,标志着长沙市长沙高新区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成果归功于柳枝行动的全周期支持,它帮助企业克服早期失败陷阱,例如当家装修通过服务拓展提升了市场渗透率,诊联医疗和羊驼教育借助融资扩大了业务规模。此外,行动累计助力62个项目获得4.4亿元融资,优化了区域资本流动,推动了产业链融合。整体看,柳枝行动已成为当地创业者首选的双创平台,吸引了创新要素集聚。 四、对长沙市和长沙高新区的深远影响表现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多维度。该行动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使长沙市在招商引资中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例如促进人才流入和产业升级。同时,它强化了政策协同效应,推动政府、企业与机构间的合作,打造了一套高效创业生态体系。这种模式不仅助力企业个体成长,还辐射周边区域,提升了整体创新指数,为长沙市构建了可持续增长基石。展望未来,柳枝行动的先进经验可推广至全国,助力各地优化创业扶持体系。
2025-07-27
-
长沙强化航空经济圈建设释放招商引资潜力
长沙通过优化航空服务政策,加速构建“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旨在吸引航空公司参与,显著提升招商引资环境。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推出多项优惠措施,推动航线和配套服务升级,促进航空运输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此举措在当前实施阶段,积极拓展国际连接,助力区域开放合作。 一、优惠政策激发航空公司参与热情 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在政策推行中,针对新开和加密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线,实施起降费用全部免除、旅客服务费用减半的优惠。对新增宽体机客运航班的航空公司,同样给予起降费用全免的支持。这些措施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符合中部地区航空枢纽建设导向,如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相关政策指南,强调通过成本减免吸引外部资源,优化长沙黄花机场的航线网络。 二、配套服务创新提升整体效率 除航费优惠外,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还推出一体化服务机制,覆盖机场、航空公司、旅行社及景区协作。具体包括开通长沙机场至韶山等周边知名景点的直通大巴服务,为接机旅游大巴提供两小时免费停车便利,以及为旅行社团队旅客在航站楼V4贵宾厅和餐饮服务中分别给予5折和7折优惠。同时,开辟团队旅客专用安检通道,该方案借鉴国家级机场管理经验,确保服务高效化,增强旅游吸引力。 三、航空经济圈范围扩展与联动效应 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已覆盖14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个城市,形成区域性交通网络。在推行过程中,国际和地区客运、货运运输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此进展立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整合跨区域资源,强化长沙作为枢纽的辐射能力。湖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规划明确,该经济圈在推动贸易流通和人流互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四、招商引资拉动区域经济协同 航空优惠与服务升级直接带动招商引资活动,吸引航空公司拓展航线,并促进旅行社、物流企业及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实施政策后,商务旅客和团队游客显著增加,激发机场周边商业投资,推动长沙市形成航空驱动型经济生态。该战略与湖南省对外开放目标契合,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部企业入驻,扩大经济规模。 五、未来措施巩固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计划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国际航线加密与新增服务,确保经济圈的长效运行。措施包括深化机场—城市联动,如扩展直通景区大巴网络及提升旅游停车服务覆盖,从而巩固招商引资成果。展望中,结合中国民航发展战略,长沙将巩固在“四小时航空经济圈”中的领先地位,为区域注入持久动能。
2025-07-27
-
长沙铜官港一期工程即将投运 助力区域物流与招商引资提速
长沙铜官港项目一期工程近期完成主体建设,计划于下月正式投入运营。作为湘江干线重要物流枢纽,该港口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长沙市望城区大宗货物集散能力,进一步优化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长沙及周边地区招商引资提供重要基础设施支撑。项目规划分三期建设,涵盖杂货、多用途及商品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未来有望成为辐射长江中游的综合性港口。 一、项目定位与区位优势 铜官港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地处湘江干流长沙枢纽下游约15公里处,是湖南省重点规划的内河港口之一。港口依托湘江黄金水道,可便捷联通长江水系,实现与岳阳城陵矶港的联动发展。其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服务于长沙本地产业需求,还可覆盖长株潭城市群及湘中、湘北地区,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物流保障。 二、分阶段建设规划与当前进展 根据规划,铜官港将分三期推进:一期工程主要建设4个2000吨级杂货泊位(兼顾3000吨级),设计年吞吐能力达380万吨;二期和三期计划建设4个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兼顾5000吨级)及1个商品汽车滚装泊位,全面建成后年吞吐量将突破千万吨。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码头平台、堆场、装卸设备安装等核心设施建设,正在进行最后的系统联调与验收准备工作。 三、功能布局与产业协同 铜官港以“专业化+多用途”为特色,杂货泊位重点服务建材、矿石等大宗物资运输;多用途泊位可处理集装箱、散货等综合货物;商品汽车滚装泊位则瞄准长沙汽车制造产业集群需求。港口与后方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形成联动,为园区内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同时通过水铁联运模式衔接京广铁路,构建“港口-园区-腹地”立体化供应链网络。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展望 项目运营后,预计短期内可为长沙市新增就业岗位超500个,中长期将带动临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GDP年增长约1.2个百分点。环境效益方面,相比公路运输,水运每万吨货物可减少碳排放约80%,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此外,港口还将推动湘江航运复兴,补足长沙下游港口群功能短板,与岳阳港、湘潭港等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五、后续建设与区域战略衔接 长沙市交通运输部门表示,后续将加快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同步推进疏港公路、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建设。铜官港已纳入《湖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未来将作为长株潭共建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强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7
-
【投资双清区】2017年邵阳市双清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3月22日在邵阳市双清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双清区人民政府区长肖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6年,是宏观经济持续筑底调整、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一年,也是双清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稳定继续迎难而上、攻坚发力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依靠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凝心聚力,砥砺同行,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这一年,我们着力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前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04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财政总收入6.7亿元,增长11.6%,新增收入税占比达8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32亿元,增长14.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7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2847元,分别增长6.2%、11.9%、10.6%,增速均位居三区第一。作为全市唯一的分类指导加快建设全面小康一类县市区,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预计达到84.6%。 这一年,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三次产业结构比由3.9:54.5:41.6调整为4:53.3:42.7。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大力实施工业“四百工程”,新开工企业24家,投产18家,招商28家,新增规模工业17家,总量达到108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52.56亿元,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2家,产值达到92.28亿元,同比增长17.4%。农业产业化提速增效。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2家,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园区“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建设,新发展精品水果、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00余亩。成功举办双清区首届葡萄文化节。第三产业稳定繁荣。新增限额以上企业13家,比上年增加10家,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9.3亿元,同比增长10.5%。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友阿国际商业广场主体完工,天娇国际汽配城基本建成,金罗湾义乌小商品城、建材城和五金机电城相继竣工。“商贸圈、市场群、专业街、物流园”的商贸物流格局进一步巩固。 这一年,我们努力优化发展环境,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全年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5个,其中市重点项目58个,为全市重点项目最多的县区,共完成投资84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109.3%,被评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全面推行“三榜公示、两级审核”阳光征拆新模式,全年共征地4163亩,拆迁房屋647栋。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百日会战”和项目扫尾专项行动,市经开区集中连片征拆、市海关商检口岸服务中心、市一人民医院综合楼、玉清宫路、屏丰路、怀邵衡铁路等项目中一批困扰多年的征拆难题顺利解决。白马大道、邵水东路延伸段、龙须塘路改造等城市骨架工程加快推进,新华南路二期、立新路三期、建设北路等瓶颈路畅通工程全面提速,金罗湾国际商贸城、友阿国际商业广场等商贸物流项目迅速建成全市商贸地标,068棚户区改造示范项目、双清家苑、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等民生实事工程进展顺利,S231道路扩改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东院、市行政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持续开展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专项行动,刑事和行政拘留破坏发展环境人员136人,协调处理周边矛盾300余起。拆除违法建设7.7万平方米,考评成绩有5个月排名三区第一。 这一年,我们奋力夯实基础建设,城乡品质大幅提升。举全区之力推进创国卫工作,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冒酷暑迎暗访,战严寒迎评估,“5+2”“白加黑”,累计召开全区性的指挥调度动员会议60余次,投入资金3.6亿元,高标准改造公厕439座、垃圾中转站25座、户厕6160座,新安装城市路灯3000盏,维修改造小街小巷及城区主干道4.2万平方米,整治“八小”行业8720家,均以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暗访和技术评估。城市管理法制化、网格化、规范化再上台阶。城市主干道清扫保洁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居民自治、“洗城运动”、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在全市推介。深入推进“三百行动”,投入近亿元加强64个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改造。实施资江邵水沿岸美化亮化和主街干道“穿衣戴帽”工程,古城旧貌焕新姿。深入开展以“八化”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同治,农村环境整治整区推进项目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继续实施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莲荷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老塘村、东郊渔场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这一年,我们全力改善民生民利,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省市下达的13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实现2794人脱贫,为省定任务的282%。完成148户易地扶贫搬迁,先后分两批对全区所有580户D级危房和无房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失地农民保障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率先为全区7450名失地农民发放保障费用1.2亿元。帮助11208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建成3个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20个美好社区、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发放低保资金5798万元,受惠困难群众28.7万人次。抓好社会化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发展社区社会组织100家。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邵阳市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正式报批立项。化解城区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明德学校二期建设步伐加快,博文学校一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实施乡村教师五年支持计划,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二孩政策全面铺开,计生工作再次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食品药品监管获得上级高度评价。全面推进“公安消防三年行动计划”“一村一辅警”工作,持续开展严打专项整治行动,打黑除恶、缉枪治爆、禁毒等工作成效明显。依法逐级走访列为全国试点单位,全国、全省党代会期间首次实现零非访零登记零失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我区被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社会维稳工作先进单位。
2025-07-27
-
【湖南招商】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大关 生态优化与创新驱动双轮并进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与数字新基建加速布局的背景下,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前三季度交出亮眼成绩单:全省移动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76亿元,同比增长19.9%,头部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双循环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头部企业引领增长国际化与本土化协同发展 湖南移动互联网企业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推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以御家汇为代表的电商企业积极引入海外品牌,同时将自主产品推向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社区电商平台兴盛优选日均订单量达800万单,营收同比增长近300%;科创信息为全国超5000家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提供数字化服务。86家省级重点企业营收与利润均实现20%以上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同比增加50%,凸显产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贡献。 二、产业生态持续优化产学研共建创新体系 长沙高新区前三季度新增移动互联网企业1526家,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9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集聚文创企业超3000家,产业项目投资额达31.4亿元。通过“软件产业生态圈共建计划”,湖南联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2020互联网岳麓峰会成为产业协同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强化了湖南在全国软件领域的竞争力。 三、数字新基建赋能重大项目落地提速 文思海辉区域总部项目落户长沙,聚焦金融科技与软件外包服务;阿里巴巴投入1亿元对长沙芙蓉商圈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国数字商圈标杆。这些项目不仅拉动本地投资,更通过技术输出服务全球客户。湖南以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四、政策与市场双驱动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湖南省工信部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资金支持等措施,助力企业创新升级。长沙高新区与马栏山园区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吸引企业集聚。市场内生动力与政策引导形成合力,使湖南移动互联网产业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仍保持稳健增长,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2025-07-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